草草国产精品视频-国产视频一区午夜在线观看-欧美日韩第6页-青青草一区二区骑脸

沈陽環境科學研究院環評業務脫鉤改制企業

2024/12/23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負責人就《生態環境衛星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答記者問

發布時間:2022-11-09

瀏覽次數:480次

近期,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生態環境衛星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2035年前生態環境領域衛星發展的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及重點任務等內容。《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監測要素基本完備的生態環境衛星體系,實現衛星遙感由“查證式”為主到“發現與查實”并重的轉變;到2035年,全面建成響應快速、天地融合的生態環境衛星體系,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監測到會診、評估到預警的轉變。
作為生態環境部推進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的指導性文件,《規劃》的出臺有何重要意義?將如何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供技術支撐?為此,記者對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負責人進行了專訪。

問:生態環境部正式印發了《生態環境衛星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據介紹,這也是生態環境領域首次編制形成衛星領域發展規劃,請您簡要介紹這一《規劃》出臺的背景及意義?


答: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遙感監測是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間,依托《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和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等規劃項目實施,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能力穩步增強,在落實中央領導批示精神、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以支撐管理為目標,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天基、空基、無人機等遙感監測應用需求迫切,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尤其是應用系統能力建設,需進一步夯實和加強。
為全面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深入落實《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生態環境領域衛星發展規劃研究,首次編制形成衛星領域發展規劃,指導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規劃》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面向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目標與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將落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總要求,以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為導向,以構建“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能力為主線,加快衛星遙感應用能力建設和技術創新,為有效支撐環境質量、污染源和生態質量監測,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問:科學謀劃“十四五”及2035年前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能力發展,《規劃》涵蓋哪些重點內容?


答:《規劃》主體內容概括為“聚焦一個目標、圍繞八類需求、構建四個體系、提升三個能力、實現三個轉變”。
一個目標:即到2025年,初步建成監測要素基本完備的生態環境衛星體系,實現衛星遙感由“查證式”為主到“發現與查實”并重的轉變;到2035年,全面建成響應快速、天地融合的生態環境衛星體系,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監測到會診、評估到預警的轉變。
在需求方面,系統梳理大氣環境、水生態環境、自然生態、土壤環境、固體廢物測、海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執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與應急等八個方面遙感監測應用需求。
同時,構建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能力體系、綜合智慧應用體系、生態環境遙感技術創新體系和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督察、執法標準規范體系等四個體系。
在能力建設方面,形成高精度定量監測、高時效業務支撐、高可靠運行保障等三項能力。
最終實現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應用由被動監測到主動發現問題、監測到會診、評估到預警的技術轉變。

問: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供技術支撐,在《規劃》中,關于碳監測衛星,有何部署規劃?將如何為科學精準監測二氧化碳排放發揮作用?


答:為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需求,貫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亟需構建高低軌協同的碳(大氣)監測衛星遙感能力體系,形成全球碳(大氣)和排放源相結合的主要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協同監測能力,兼顧生態系統碳匯監測能力。
在全球碳(大氣)遙感監測方面,主要以天基衛星和地基遙感觀測等為基礎,實現全球及區域主要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大尺度協同監測,形成全球碳盤點和我國區域與行業碳核查技術體系。
針對排放源監測,將通過多星協同組網,對排放源開展高分辨率、多要素、全天時監測,獲取碳排放源、工業熱污染源的熱異常、污染成分等信息,結合空基遙感、移動監測車、地面觀測等手段,實現重點區域污染排放源和溫室氣體排放源的高動態綜合監測,提升污染源排放異常主動發現能力和重點省份碳排放量核算能力。
圍繞碳匯監測,建立遙感碳匯監測業務技術體系,逐步提升碳匯精細化、短周期監測水平,強化植被生產力、生物量等參數監測能力,支撐全國和區域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工作。
《規劃》將始終堅持天、空、地和應用系統整體規劃、協同建設,發展高軌高光譜、快速多體制、臭氧激光雷達、高分紅外等新型探測手段和任務智能規劃、星上智能處理、星間通訊等新型能力,形成覆蓋空間維、時間維、光譜維、要素維的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網,為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和“三個治污”提供有效遙感技術支撐。

問:加快推進監測能力現代化,生態環境部創新提出了天基衛星、空基遙感、航空無人機、移動監測車和地面觀測五種手段為一體的“五基”協同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體系。這一體系的部署在《規劃》中有何體現?其將如何進一步助力提升生態環境管理精細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答: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性工作做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規劃》中首次提出建立天基衛星、空基遙感、航空無人機、移動監測車和地面觀測五種手段為一體的“五基”協同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體系。
該體系將天基衛星“落地”高空平臺、將移動監測車與衛星聯動,創新實現對重點區域、重點目標的高精度、短周期協同監測,可全方位、全天候守護自然邊界,有力推動了生態環境監測由點上向面上、靜態向動態、平面向立體發展,是推動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重要實踐,進一步提升了生態環境管理精細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五基”協同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體系既是本規劃中的重點內容,也是對《“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提出的“增補高空和地面遙感監測系統,提升立體遙感監測能力”的具體落實。
這一體系有效彌補了常規遙感手段在監測時效、精度、周期等方面的短板,實現了天空地一體化精準、快速監測,已廣泛應用于生態、大氣、水等領域的監測活動,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紅線監管、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生態環境執法、生態環境應急監測、減污降碳監測等提供全方位、高精度和短周期的遙感技術支持,為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守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持。

問:《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監測要素基本完備的生態環境衛星體系,這其中離不開完善投入機制與人才隊伍建設。對此,《規劃》又是如何確保目標和任務全面落實到位的?


答:《規劃》出臺后,將重點從四個方面抓好任務實施。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全面落實到位,抓緊推動碳立體監測專項立項。二是完善投入機制,加強與有關部門協調,將生態環境衛星和應用系統發展納入國家航天強國戰略綱要有關規劃,引導鼓勵地方政府和民營商業資本參與衛星研制、發射。三是重視人才隊伍,完善生態環境衛星遙感人才選拔和培養制度,加強地方衛星遙感技術培訓。四是加強合作共享,實現一星多用、多星共用,提升遙感衛星應用能力和應用效益。


來源 | 生態環境部

? 版權所有: 綠恒環境咨詢

沈陽網站建設:思勤傳媒提供全程網絡策劃